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 或已禁用 JavaScript。請啟用 JavaScript 以獲得最佳網站體驗。
最後更新日期:112-10-25
新竹地區某國中棒球隊,發生國一男學生遭3名學長集體霸凌、性侵,時間長達一個月,被害學生還被威脅不能呼救,導致出現焦慮、不敢上學的恐慌症狀;即使校園性侵惡行被揭發,但是卻被辯解成棒球隊員間的惡作劇、嬉鬧,被害人卻只能默默轉學,獨自面對心理創傷。這類校園霸凌、性侵事件層出不窮,往往被害人都已被傷害很久,而且長期隱忍不敢聲張,事情被其他人知道才揭發出來。
本集《Video Talk》邀請曾在第一線擔任社工、處理校園輔導問題有豐富經驗的東吳大學健康及心理諮商中心主任姚淑文,還有關渡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謝家智,以及1名學生家長,一起告訴我們如何做好校園性平,或是提早察覺學生異狀,教孩子們發出求救方法,以及教家長如何陪孩子度過、走出陰影,幫助受創學生心理療傷。
育有2子的陳爸爸,孩子也都參加學校棒球隊,他認為應該是個案,不太擔心孩子會遇到此情況,但平時會注意孩子行為舉止有無異狀,剛好孩子今年遇到升學,會評估接下來就讀的學校與球隊風氣與風評,也會關心孩子在校人際關係。
「父母的關心與鼓勵是很重要」關渡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謝家智建議,家長跟孩子的親子關係要維繫恰當,有點黏又不會太黏,可以從日常生活作息、吃喝拉撒睡中觀察,例如做惡夢、入睡困難、退縮、情緒起伏明顯、很生氣、甚至於報復,行為模式有別以往,原本喜歡的活動變得沒有興趣,找一些藉口拒絕推託,都是明顯的徵兆。
謝家智提到,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對於性教育應該有所接觸,讓孩子知道尊重別人與保護自己,例如身體的哪些部位是不能給別人碰的,也不能隨便去侵犯別人,尊重別人的隱私,這些都是身為家長要注意的。另外家長若發現異狀,通常會用「你怎麼了?發生什麼事?」這種直接的問法,孩子通常就會吱吱嗚嗚,建議可以採鋪梗、比較迂迴的方式來問,帶孩子去散步、聊聊,或許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根據統計全國性每年侵害通報案件有11000件至16000件,東吳大學健康及心理諮商中心主任姚淑文指出,校園性侵並非個案,其中有7成以上被害人是未成年,而且往往不會被立刻知悉。家長與孩子的互動非常重要,國中生進入青春期家長平時就要跟他們談談,而且現在的孩子在越來越小的時候就已接觸色情資訊,可以利用機會適時的孩子聊聊這類議題,如看到新聞時提出討論、機會教育,讓孩子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要跟誰求助,孩子在球隊進入團體生活,家人也可以試著參與孩子的同儕團體增加了解。
姚淑文強調,教育孩子發生事情試著告訴大人是很重要的課題,家長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支持者,若發現孩子面臨被侵害不要訝異、不要喝斥,應該表達「孩子你很勇敢、我們一起解決!」肯定他願意說出來、相當重要,不論行為人被害人都需要被支持、給予機會,用正向的態度面對才能讓孩子走出陰影面對未來的人生。